佩剑挂在哥大宿舍的墙上,旁边是一张密密麻麻的时间表,费若秋说这是她过去两年摸索出的“最完美平衡点”——既能保持每天三小时训练,又不耽误任何一个学术讨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退役求学,其实这不是告别,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进击。”费若秋坐在哥伦比亚大学Butler图书馆的窗前,阳光洒在她利落的短发上,这位曾经在国际剑坛创造历史的中国运动员,如今穿着哥伦比亚大学的校服,谈论黑格尔哲学时的专注程度不亚于当年她在赛场上分析对手的战术。
2023年6月,费若秋在获得法国击剑公开赛冠军后突然宣布退役,决定赴美求学,这个消息在当时剑坛引起了不小震动,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何一个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25岁运动员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人们看到的是我赢得比赛的时刻,看不到的是我每天结束后抱着冰袋入睡的膝盖,还有那份从未熄灭的求知欲。”费若秋轻轻搅动面前的咖啡,语气平静却坚定。
她在巴黎的训练基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身后是已经打包好的行李和那把她最为珍爱的Leon Paul定制佩剑,这把剑陪伴她征战了三十多个国家,斩获无数奖牌,现在也将随她前往纽约。
“体育教会我如何追求卓越,而现在我想探索卓越的不同维度。”
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的过程比费若秋想象中还要艰难,作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她虽然有着辉煌的运动成绩,但学术背景相对薄弱,她需要同时准备SAT考试、托福考试和训练比赛,时间被分割成以五分钟为单位的碎片。
“那段时间我甚至把单词卡贴在训练场的更衣室里,趁着休息的片刻记忆单词。”费若秋笑着说,“我的教练一度认为我走火入魔了。”
推荐信成为另一个难题,大多数世界顶尖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供学术推荐信,而费若秋已经离开校园多年,她求助于巴黎索邦大学的一位教授,这位教授曾在她参加哲学讲座后与她有过深入交流。
“我告诉他我的想法和追求,他看到了我的潜力而非仅仅是我的过去。”这份推荐信成为了她申请材料中的亮点,展示了一个超越运动员身份的、有深度的思考者。
哥大校园里的费若秋不再是那个剑道上的霸主,而是一个虚心求学的普通学生,她选择了政治哲学专业,这个看似与击剑毫不相关的领域,在她看来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击剑是身体的博弈,哲学是思想的博弈,两者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决策能力和对本质的洞察。”在哥大的第一学期,费若秋选修了“正义理论”和“国际关系导论”,她发现这些课程中的策略思维与她熟悉的击剑战术惊人地相似。
她举了个例子:“就像在击剑中你要预判对手的下一步行动,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你也要分析各国的战略选择,不同的是,一个用剑,一个用笔。”
这种跨领域的思维方式让费若秋在课堂上独树一帜,她的教授Dr. Williamson表示:“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罕见的实践智慧,她能够将抽象理论与她丰富的竞技经验相结合,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作为一名退役运动员,费若秋并没有完全离开剑道,她现在是哥大击剑队的特邀教练,每周会指导学生训练,同时保持自己的日常训练量,在她的宿舍墙上,贴着一张令人惊叹的时间管理表。
清晨5:30起床,6:00-7:30进行身体素质训练,8:00-15:00上课和学术活动,15:30-17:30技术训练,晚上则是阅读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周末会有更长时间的战略研究和技术分析。
“职业运动员的经历教会我如何高效利用时间,当你有严格训练计划时,你自然会成为时间管理专家。”费若秋表示,她甚至将这种纪律性带到了学术研究中,“写论文就像准备一场大赛,需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
她的同学Sarah告诉我们:“最初我们以为她只是个前运动员,后来发现她是我们中间最高效的人,她能在两节课之间的半小时内完成别人需要两小时才能读完的材料。”
费若秋的未来规划融合了她的多元背景,她计划在毕业后致力于促进中美法三国之间的体育交流,特别是击剑运动的普及与发展。
“中国的击剑运动正在快速发展,但还需要更多国际视野和学术支持。”费若秋正在筹备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帮助中国年轻击剑运动员获得国际竞赛和学习的机会。
“体育不应该只是关于比赛和奖牌,它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她希望能够建立一座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让更多年轻人通过体育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哥大体育部主任Peter Pilling认为:“费若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形象——他们不仅在赛场上出色,在场外也能成为领袖和变革者,她的跨文化背景和学术追求让她成为体育界的宝贵财富。”
费若秋坦言,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经历了无数个自我怀疑的夜晚和难以平衡的艰难时刻。“有时候我在图书馆待到凌晨,看着那些厚厚的书籍,会问自己:为什么要离开熟悉的领域,来挑战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
但她始终相信,成长来自于舒适区之外的探索。“击剑教会我的是,有时候最冒险的一步恰恰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只有进攻才能掌握主动权。”
这种从“证明自己”到“超越自己”的心态转变,是费若秋这两年来最大的收获。“我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我只是在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乐趣。”
她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得的从容:“人生不是单项选择,我可以既是击剑运动员,又是哲学学习者,未来还可能成为体育推广者,这些身份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丰富的。”
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才刚刚开始,但她已经在这所常春藤名校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每当夜幕降临,她都会站在宿舍窗前远望哈德逊河,对岸是曼哈顿的璀璨灯火。
那把陪伴她南征北战的佩剑静静挂在墙上,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又仿佛在期待着未来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