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午后阳光透过训练馆的玻璃窗,洒在一条条剑道上,费若秋摘下金属面罩,汗水沿着她的下颌线滑落,这位曾在法国剑坛掀起风暴的中国女子,如今即将远赴大洋彼岸,开启哥伦比亚大学的求学之旅,面对我们的独家专访,她坦言这个决定并不容易。
"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进攻与防守,更是把握时机的能力。"费若秋擦拭着手中的花剑,语气坚定,"是时候将这种精准转向人生的下一个目标了。"
八年前,刚满18岁的费若秋只身来到法国,语言不通、文化差异、训练方式的截然不同,让这个北京姑娘倍感压力。"最初六个月,我几乎每天都在怀疑自己的选择。"她回忆道,在法国国家击剑中心,她师从传奇教练皮埃尔·杜兰特,每天超过六小时的高强度训练让她的技术日臻完善。
2019年,费若秋在里昂公开赛上一战成名,连胜三位欧洲冠军,最终摘得银牌,2021年,她代表巴黎 Racing Club de France 出战法国联赛,成为该俱乐部历史上首位亚裔主力队员。"在法国的这些年,我学会了如何将东方的柔韧与西方的爆发力完美结合。"她的击剑风格被法国媒体形容为"优雅而致命"。
2023年初,费若秋在一次比赛中严重扭伤脚踝,被迫休养三个月。"那段不能训练的日子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未来。"她利用这段时间在线修读了微观经济学和法国文学课程,意外发现了对学术研究的兴趣。
"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但学习的能力可以伴随一生。"费若秋表示,在杜兰特教练的引荐下,她联系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迈克尔·索拉里ano,并获得了面试机会,令人惊讶的是,她凭借出色的学术潜质和语言能力(精通中、法、英语)通过了哥大的严格筛选。
哥伦比亚大学作为常春藤盟校之一,其击剑队历史悠久,曾培养出多位奥运选手。"我们看中的不仅是费若秋的运动成就,更是她跨文化背景所展现的适应能力和学术潜力。"索拉里ano教练在电话采访中告诉我们。
费若秋将于2025年秋季入学,主修体育管理和国际关系双专业。"我希望能够将欧洲体育产业的经验与北美体育商业模式相结合,未来在中法体育交流方面搭建桥梁。"
对于即将到来的NCAA联赛,她表现出期待但冷静的态度:"美国大学击剑的风格与欧洲截然不同,更注重团队协作和战术创新,我需要时间适应,但这正是挑战的魅力所在。"
在法国多年的训练比赛经历,让费若秋对体育文化差异有着深刻见解。"欧洲体育更注重传统和个人风格的培养,而美国大学体育则更强调整体体系和团队精神,这两种模式各有所长。"
她特别提到中国运动员海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选手选择到欧美训练和学习,这不仅提升竞技水平,更能够拓宽视野,体育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费若秋计划在哥大期间创建一个体育文化交流论坛,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分享经验。"体育不应该局限于赛场,它应该是文化交流的纽带和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谈到长远规划,费若秋的眼睛亮了起来:"我希望将来能够建立一個专门支持亚洲运动员海外发展的基金会,提供语言培训、文化适应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帮助。"
她特别强调教育对运动员的重要性:"许多运动员在退役后面临转型困难,就是因为缺乏系统性的教育和职业规划,体育与教育应该更紧密地结合,这也是我选择哥大的原因之一。"
哥大体育部主任彼得·皮林在得知费若秋的规划后表示:"我们非常欣赏这种既有体育才华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运动员,哥大将全力支持她的学术和运动双轨发展。"
在采访的最后,费若秋向我们展示了她的新装备——印有哥伦比亚大学校徽的击剑服。"这是杜兰特教练送给我的告别礼物。"她微笑着说,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下周,费若秋将飞往纽约,开始她在哥大的预修课程,虽然面临新的挑战——适应美国大学的学习节奏、NCAA的严格规则、以及陌生的环境,但她显得信心十足。
"击剑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无论面对什么对手,都要保持冷静和专注,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生活。"费若秋说,"我的人生就像一场击剑比赛,需要不断调整步伐,寻找进攻的最佳时机,而现在,正是我向新目标进发的时刻。"
在体育国际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代表了一种新趋势:运动员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展示者,而是跨文化的交流使者和体育与教育融合的实践者,她的故事,正在为更多年轻运动员打开一扇通向未来的窗户。